在继续浏览本公司网站前,请您确认您或您所代表的机构是一名“合格投资者”。“合格投资者”指根据任何国家和地区的证券和投资法规所规定的有资格投资于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的专业投资者。例如根据我国《私募投资基金监督管理暂行办法》的规定,合格投资者的标准如下:
一、具备相应风险识别能力和风险承担能力,投资于单只私募基金的金额不低于100万元且符合下列相关标准的单位和个人:
1、净资产不低于1000万元的单位;
2、金融资产不低于300万元或者最近三年个人年均收入不低于50万元的个人。(前款所称金融资产包括银行存款、股票、债券、基金份额、资产管理计划、银行理财产品、信托计划、保险产品、期货权益等。)
二、下列投资者视为合格投资者:
1、社会保障基金、企业年金等养老基金、慈善基金等社会公益基金;
2、依法设立并在基金业协会备案的投资计划;
3、投资于所管理私募基金的私募基金管理人及其从业人员;
4、中国证监会规定的其他投资者。
如果您继续访问或使用本网站及其所载资料,即表明您声明及保证您或您所代表的机构为“合格投资者”,并将遵守对您适用的司法区域的有关法律及法规,同意并接受以下条款及相关约束。如果您不符合“合格投资者”标准或不同意下列条款及相关约束,请勿继续访问或使用本网站及其所载信息及资料。
投资涉及风险,投资者应详细审阅产品的发售文件以获取进一步资料,了解有关投资所涉及的风险因素,并寻求适当的专业投资和咨询意见。产品净值及其收益存在涨跌可能,过往的产品业绩数据并不预示产品未来的业绩表现。本网站所提供的资料并非投资建议或咨询意见,投资者不应依赖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及资料作出投资决策。
与本网站所载信息及资料有关的所有版权、专利权、知识产权及其他产权均为本公司所有。本公司概不向浏览该资料人士发出、转让或以任何方式转移任何种类的权利。
4月8日,湖北武汉打开通道,重新与外界“连接”。一场突发疫情席卷全球,我们基本抵御住了这汹涌的冲击;处于风暴中心的江城武汉,也已大病初愈,逐渐重启。一城江水半城山,在春天里,我们“愈”见武汉。
----中国新闻网
在这春暖花开之际,我司湖北籍基金经理李龙俊先生将其2020年春天的投资感悟集合成文,期待选择投资的优秀公司,能给投资人带来长期稳定的回报,期待武汉复苏,愿如樱花盛开,早日重回绚烂!
“陈小桃momo”4月7日发表漫画“热干面好久不见”。
用时下流行的一句话来开头,“2020年过去了四分之一,发现什么还没做,光见证历史了……”而作为一名湖北籍投资者,我对这段正在进行中历史有更多细节上的体验和感悟。
2020年元旦,有则新闻引起了我的注意,“武汉华南海鲜市场发现不明原因肺炎患者”。“不明原因”4个字刺激了我的神经。我将新闻转到亲友群中,同时标注了华南海鲜市场的位置,嘱咐他们不要接近那个地区。而之后事情的进展完全超出了预期,一场几乎所有人从未经历过的席卷全球的大流行拉开序幕。
直到春节前的那个周末(1月18日和19日),资本市场才开始关注和讨论武汉的疫情,而彼时以半导体为代表的科技股正将市场情绪推向亢奋的状态。随着终南山院士确认“人传人”的判断以及武汉封城的消息,市场完全确认了此次疫情的严重性,春节前一周市场出现了连续调整。彼时我的仓位并不高,且多半仓位在医药行业上,因此并没有对投资组合做调整(事后看,除了极少数受益于疫情的公司以外,几乎所有股票都未能躲过这轮快速下跌)。而此时我和家人正处在和风暴中心武汉接壤的城市,每天都在评估事态的发展,思考如何应对突如其来的陌生的COVID-19。
“陈小桃momo”1月30日发表漫画“热干面加油”。
疫情在春节期间快速发展,全国均进入居家隔离的一级响应,整个国家笼罩在一片恐惧之中,更不用提资本市场的恐慌。春节假期后资本市场如期开市,作为第一批最早复工的行业。开市前一天,公司投委会成员通过微信电话会议的形式商量应对策略。基本上大家的观点比较一致:目前是市场情绪最恐慌的阶段,预计开市后市场会大幅调整且很快到位,此时没有减仓的必要;春节后的第一周应该是确诊数据最高的时候(启动一级响应已经9-16天,而潜伏期是14天),随后能看见确诊数据拐点向下,这会给资本市场以信心。开市之后的前几天应是加仓的机会。
2月3日开市之后毫无悬念,市场几乎跌停,次日低开之后迅速拉起,并一路上涨近1个月。2月3日和4日两天,我将仓位迅速提升至较高的位置,达到节前的2倍水平。彼时我对疫情的判断主要参考SARS的经验,COVID-19的潜伏期是14天,举国上下维持强有力的隔离措施28天,疫情应该会得到明显控制,即预期2月底之后全国会陆续恢复原先的社会运行状态,股票市场也会随之缓慢复苏。
但股票市场在节后的表现出乎意料,一方面市场呈现V型反转,上证2月4日见最低点2685后,一路上涨至2月21日最高点3058,14天涨幅13%,并且过程中几乎没有调整;另一方面结构上并未切换至经济复苏的逻辑主线,节前火热的科技股延续强势,半导体指数16天涨幅高达50%。流动性宽裕是当时市场乐观情绪的主要理由。而我之前是按照经济复苏的逻辑去加仓。
二月下旬我逐步卖掉2月初增加的仓位,主要原因是我认为二三月份很可能是股市流动性最宽裕的时期。首先,货币政策并不能解决当前疫情造成的经济衰退局面(后文会展开解释),央行在疫情初期已经出台多项政策保证流动性的宽裕,未来边际上继续大幅宽松的必要性降低;其次,二月份经济停摆,居民也宅在家中,工商业以及居民对货币的需求极低,大量闲置资金躺在账面上。本着“先在股市里面赚点钱”的心态,有一部分闲置资金进入股市。随着全国复工复产陆续展开,实体经济以及居民消费(购房买车等)对资金的需求上升,股市的流动性边际减弱。三月初,随着海外疫情蔓延,美股开始大幅调整,我进一步将仓位降至很低水平。随后A股和港股均开始补跌,并一度低于2月3日的水平。
立足于当下,如何看待未来的经济和市场,我的核心关注点是疫情的发展。这次经济危机与我们过去近百年内经历过的危机均不同,疫情阻隔了经济要素的自由流动,从而引发了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双重且非对称性衰退。目前唯一能自由流动的经济要素是资金,并且各国央行都在不遗余力地向市场注入巨额流动性(例如G20峰会的5万亿美元)。虽然美股暴跌引发短暂美元流动性危机,但金融危机自始至终并未爆发。相信央行们未来依然有能力预防金融危机的发生,但同时也意味着货币政策本身是难以推动经济走向复苏。人流物流等被阻隔,造成经济活动难以顺利充分展开,这是目前经济的症结所在。解铃还须系铃人,经济的恢复需要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为前提。
疫情何时能结束?我国疫情得到了非常有效控制,但海外发展到目前的局面实在令人匪夷所思,我国抗疫所争取到的宝贵时间窗口和经验教训并未被有效利用。这其中缘由,对于欧美文化和政治缺乏了解的我难以解释。就目前的研究结果来看,COVID-19的隐匿性和传染性均很强,甚至有不少无症状感染者存在,这意味着很难像SARS一样彻底在人类世界根除它。接种疫苗是结束疫情的最有效手段。目前看疫苗的研发进展未碰到实质性困难,在按部就班推进中,乐观预计未来8-12个月有望工业化产出。这意味着疫情有望在明年上半年结束,明年全球经济将步入恢复阶段。如果针对COVID-19的特效药能在疫苗之前奇迹般地问世,治疗COVID-19会像治疗甲流乙流一样,疫情将有望更早结束。药物的研发具有较大的偶然性,需要做密切跟踪其进展。四五月份将会有一批药品的临床结果出来,期望能有奇迹发生。
“陈小桃momo”3月25日发表漫画“湖北重启”。
对于股票市场,现在的心态可以更加积极和乐观一些。首先,坚信疫情一定会结束。老子说,“反者道之动”,至暗时刻总会过去,终会迎来光明。历史上人类也不止一次战胜大疫情,何况现在的科技和工业能力远远超出历史上任一阶段。其次,就DCF模型而言,一年甚至两年的现金流对企业价值的影响是比较小的,股价的调整已经充分甚至超过一两年的现金流损失。目前相当一批优秀公司的估值是较低的水平。
另一方面,虽然市场向下的空间和风险并不太大,但立即走向牛市的可能性也很小。基于疫情是场持久战的判断,预计市场会有一段时间的磨底过程,这个过程正是逐步加仓的好机会。投资方向上我们基于两条主线:一是继续以经济复苏的逻辑。这条主线下可投资的行业是比较多的,关注点更多是节奏的把握;二是继续在需求仍有较大空间的成长行业中自下而上寻找投资机会,如医药、新能源以及部分消费子行业。
疫情结束后,大部分生活或经济活动都会回到原先状态。但这场人类大灾难会给世界带来哪些改变,值得我们继续去思考。疫情造成了社会的割裂和不信任感加剧,对社会文化和政治活动产生的影响有可能持续下去,进而在某些领域改变疫情之前的运行状态。全球化步伐是否会停滞甚至倒退,至少在某些领域是否会发生?比如印度封国引发的原料药供给危机、各国疯抢呼吸机等设备,是否会让稍大的经济体考虑自建国计民生产品的供应链体系。经济停摆造成收入来源消失,是否会让习惯“月光”的欧美大众以及国内年轻人们体会到中华民族古训“家有余粮心里不慌”的简单智慧。
在坚信疫情会结束、社会能回到正轨的同时,也要预期到这场灾难会对世界产生某些结构性的改变(可能有些东西再也回不去了)。如何应对这场不确定性?一方面,我们要保持敏感性,思考哪些领域可能会发生变化,观察哪些领域正在发生变化,特别是趋势性的变化;另一方面,我们在投资组合中坚持以优秀公司为主。优秀公司的管理层有能力且有资源应对变化。这场灾难对中小企业的生存是很大的考验,优秀公司甚至可能获得市场份额的机会。
清明细雨泣亡人,致敬英烈,缅怀同胞!逝者安息,生者当自强!
免责声明
在任何情况下,兴声的内容、意见仅供参考,不构成对任何人的合适性投资建议或邀请。投资者不应单以本文件为唯一参考而作出投资决定,在作出任何投资决定前,应考虑自己的个人情况及相关产品的特定风险。在任何情况下,本公司不对任何人因使用本报告中的任何内容所引致的任何损失负任何责任。【封面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