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声 | 危机or机遇?新冠疫情下,医药投资何去何从?

蒋凌云   2020-04-30 本文章439阅读

由于新冠疫情的催化,今年医药行业股票涨幅在各个行业表现中排名前列,但是细分板块亦有所分化:其中与疫情关联度较大的医疗器械子板块以43% 的涨幅冠绝全行业,而化学制剂、中药等子板块涨幅则相对较弱,截至2020年4月29日中药板块年初至今更是下跌0.02%。

时间回到新年初,随着不断新增的新冠病例被报道,武汉这个城市愈发敏感。1月27日,超过万人涌入了武汉各大中心医院的发热门诊,这些挤做一处的患者相当一部分只是普通感冒,但由于缺乏初级分流,加上对疫情的恐慌,一窝蜂都涌向了中心医院。

图1:中国新冠疫情的发展进程

数据来源:信达证券

实际上武汉市的医疗资源高于平均水平,据卫计委统计,武汉市2018年每千人医院床位数为7.48个,高于中国平均水平(6.03),也高于美国及部分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可就在这样一个医疗资源尚且完备的城市,为什么会发生挤兑现象呢?据中国国际发展知识中心指出,武汉发生挤兑除了患者积压和恐慌外,也因为大型医疗机构一直是公众就医的第一选择,分级诊疗体系不健全,造成大量患者集中涌入大医院发热门诊。

图2:新冠确诊人数快速攀升

数据来源: 信达证券

因而,此次疫情的爆发,使我们对于医疗资源从总量上的关注深化到了结构上的考量,在这个老龄化人口如潮到来的时代,一个能够有效分流三甲医院的诊疗制度,将是我国对现有医疗制度的修补方向。从这个角度看,我们认为有三个潜在的大方向值得关注:1. 总量供给上,加大基层诊疗能力建设;2. 平台设施上,大力发展互联网医疗,提高医疗资源使用效率;3. 基础科学上,加速生物科技的发展。这三个细分行业未来潜在的变革方向,将是我们在医疗行业策略上需要重点关注的投资机会。

疫情虽然对我们社会和经济造成了较大损伤,对全球医疗系统带来了极大的挑战,但是我们欣喜的注意到,在恐慌和挤兑之下,我国部分医疗细分行业的国际竞争力反而愈发显著。

首先,我国部分医疗器械和检测试剂目前已经具备一定国际竞争力。此次疫情中我们可以看到我国在呼吸机,监护仪,检测试剂,以及手套口罩等防护物资上,已经实现全球大范围的出口支援。对于这些行业而言,我们不仅要看到近两年的高景气度,更要看到其长期参与国际竞争所具备的产业竞争力,其中的核心企业也会在中国未来基层诊疗能力建设中,发挥非常重要的职能。

其次,对于药品和生物制品行业,其成长的本质在于源源不断的创新和较长时间的销售垄断,我们认为这些核心壁垒并不会随着疫情的出现而减弱,并且对于头部企业来说优势反而会进一步加强。此外,鉴于海外疫情形势仍不明朗,主要企业仍未复工,疫情也会带来一些国内原料药、辅料、检测材料等龙头企业在未来一两年内量价齐升的高景气度。

所以,在投资策略上我们倾向于紧盯板块中的核心资产,特别是创新和销售能力突出的创新药企业,同时对于部分生物科技企业,比如疫苗、创新药而言,要给予适度的估值溢价

诚然,在发掘投资机会的同时,我们也要时刻保持理性冷静的思维,看到一些潜在的风险点。新冠疫情的爆发给中国医保收支带来了额外的压力,国家医保局副局长陈金甫曾表示,今年阶段性减征医疗保险,最多可能会减少1500亿元的医保账户收入,且医保收支现时的压力未来可能会带来更加严峻的控费政策,终将会由大多数的医药企业来买单。医保收支作为我国医疗体系链条上不可或缺的一环,其压力也将会传导到其他各个细分领域。

总体来说,中国医药市场是全球唯一一个规模在3000亿美元以上,同时还能保持 5% 以上增速的区域医药市场。这次疫情是对中国医疗体系的一次考试,也让我们看到中国很多医药资产已经具备了非常优秀的抗风险能力。对于医药投资来说,虽然目前部分资产估值高企,但行业整体还有非常大的发展和空间,仍然需要众多企业通过不断的创新来增强产业竞争力,这些都将构成我们在医药行业中新的投资机会。


作者 | 蒋凌云

兴聚投资研究员

        兴声 | 再融资风云再起,定增宣布王者归来

        兴声 | 可转债投资:疫情扰动下的攻守平衡

        兴声 | 至暗时刻,静待黎明


免责声明

任何情况下,兴声的内容、意见仅供参考,不构成对任何人的合适性投资建议或邀请。投资者不应单以本文件为唯一参考而作出投资决定,在作出任何投资决定前,应考虑自己的个人情况及相关产品的特定风险。在任何情况下,本公司不对任何人因使用本报告中的任何内容所引致的任何损失负任何责任。【封面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关注
一键咨询